冷弯钢板桩有非咬口型冷弯钢板桩桩(也称之为断面板)和咬口型冷弯钢板桩(分成L型、S型、U型、Z型)二种。生产工艺流程:选用较薄的家具板材(常见薄厚8mm~14mm)在冷弯发电机组内持续挤压成型成型。优势:生产流水线项目投资少,产品成本较低,商品距管操纵灵便。缺点:桩体各部位薄厚同样,横截面规格没法提升造成用含钢量提升,锁口部位样子难操纵,连接处锁扣不紧、没法止水带,桩体应用全过程中易造成撕破。
1955年建成的兰新线河口黄河大桥
60年代初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,在基岩好而覆盖层较厚的墩位处,8#、9#墩选用了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。其中8#墩围堰直径21.82m,由172块0.4m宽,36m长的钢板桩组成。围笼为型钢组拼成的圆形桁架,8#墩围笼高16m,9#墩围笼高20m。采用插桩时,在前面钢板桩边悬挂锤球,测出其倾斜度,并规定不超过0.3%,且任何情况不得超过1%。为了防止后合拢口有足够的间隙,在钢板桩合拢前,将后的5~10组钢板桩先插入锁口挂着,桩尖不落到河床上,通过千斤顶或复式滑车组调整上下口的间距。合拢完毕后,用复打汽锤将全部板桩打入规定的标高。
在60年代末修建大桥时,12#墩水深8~9m,河床覆盖层为厚约1m沙夹卵石,基岩强度120~130MPa,由于当时经济条件,无大型起吊设备。经过现场人员的集体智慧,采用8个中-60型浮鲸(也叫KC-3型浮箱,是1954年在苏联制造成功,为滿足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需要,从苏联引进的。由沈阳桥梁工厂在苏联波良可夫的指导和帮助下,经过了10个月的艰苦努力研制成功)拼成方形平台作为钢围堰的围笼和内支撑。另外在此平台上用杆件分步拼装30m高的塔架作为起重吊机。浮鲸下水后顺水流方向设置了8根钢丝绳拉缆进行定位,为了增加浮鲸的稳定性,在浮鲸方框内部四角处又设置了4根300×300mm的定位桩。